給孩子最好的

作者:isa


明德停止學琴了,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雖然明德對小提琴有一份說不出來的好感,但是要他每天在做完繁重功課之後,拖著疲憊的身心再拉半小時的小提琴,他是怎麼也提不起勁來。現在,啊哈!終於不必再天天練琴了!

明德的媽媽也樂得放下一個重擔。要督促明德天天練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常常是連哄帶騙,再加上威迫利誘。有時候使出了渾身解數,還不見奏效。想想,花了那麼多錢請老師來教,不認真練習怎好交代?如今不需要為了練琴的事再跟明德鬧彆扭,她覺得如釋重負般地輕鬆。

明德的爸爸一開始就不大贊成他學小提琴,現在不必再聽到媽媽的抱怨和告狀,實在是一大好消息。

鄰居們呢?省掉定時播放的「殺雞聲」,耳根清靜多了。

惟一讓明德媽媽不放心的是老師。老師會不會以為我們在嫌棄他呢?沒想到那天和老師商量,老師也贊成暫停。原來明德那拖拖拉拉的樣子,對老師也是一種負擔。就這樣,明德停止學琴了。

「什麼?明德不拉小提琴了?那不是太可惜了?」
「唉呀!你這樣豈不是前功盡棄?」
「那個小孩子學琴是自動自發的?還不是要大人半催半哄……」
「你不怕埋沒了一個音樂天才嗎?」

不管怎樣,明德的媽媽已經下定決心,究竟為了花錢心疼的緣故,催促明德學琴,而把他的興趣給逼走,是一件划不來的事。

「給孩子最好的?!」這是天下父母心。到底什麼是最好的?市面上出現的兒童音樂班、美術班、寫作班、電腦班、舞蹈班、英語班……實在令人眼花撩亂。做父母的生怕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總是盡量讓孩子參加,甚至把老師請到家裡來個別指導。這一切無非是希望孩子在富刺激、多變化的環境下過一個快樂的童年,或者將來也能小有成就。

這些兒童班的長期效果如何,沒有追蹤研究很難斷言。但是休遜在十六年前做的一項關於幼稚教育的長期效果的研究,卻頗值得參考。究竟提前教學對孩子有沒有益處?休遜調查了十二個國家中,上過幼稚園和未上過幼稚園的,日後上學時的表現。他發現二者在學業成績上並無顯著差異,而在學習態度方面,上過幼稚園的反而比未上過的差。當時幼稚教育尚未普遍,而且多半偏重智能的教導,忽略了孩子動機、情緒和人格發展,無形中窄化了孩子的生活經驗,所以沒能達到預期效果。

今天幼稚教育已不算是「提前教學」,並且從事幼教工作者已經做了適當的調整,能夠兼顧孩子各方面的需要和發展,然而父母親也要特別注意孩子的興趣和能力。不是給孩子參加愈多的活動,孩子就愈快樂;也不是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自己的孩子也得學。究竟孩子的時間有限,力量有限,興趣也不一樣呀!有的孩子興趣比較廣泛,有的孩子在某方面特別顯出優異的天賦,還有的平平凡凡,腳踏實地。

「給孩子最好的」,必須站在孩子的立場,看他最需要的是什麼,他的能力如何,興趣如何,並兼顧孩子的動機和情緒,隨時做適當的調整,才不致產生偏差。

基督徒的父母更不能忘記耶穌對馬大說過,那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那上好的福份就是親近主(路加福音十章四十至四十二節)。如果我們把世上所有一切的美物都給了孩子,卻沒有把他們帶到主前,或是我們在安排節目的時候,老是把上帝的事情放在最後面,恐怕孩子會「賺得了全世界,卻失去了生命」呢!(馬可福音八章卅六節)。

(梁望惠,本文發表於基督教論壇 1983年4月10日 彩虹集)
文章索引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