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四興廢之建言
作者:王榮德
使用核能之風險台灣承受不起 使用核能對公眾健康和福利造成極大風險。爐心熔毀已在美國(三哩島)和蘇聯(車諾堡)兩個核電技術強國發生,因此類似事件在其他商用核反應爐(包括台灣)都有可能發生。雖然此類事件發生的機率不大,但一旦發生,台灣地狹人稠,疏散不易,後果極為嚴重,是台灣所承受不起;加上多地震、多颱風等可能會有共同原因失效的情形,使得爐心熔毀的可能性增大。台電在過去所表現的安全文化記錄不佳,有許多資料作假來誤導民眾,而主管核能安全的原子能委員會(原能會)按原子能法第一條,以推動核能為主要工作,管制核能僅為次要,如此是球員兼裁判,在此等不安全管理制度底下,發生大規模核災是有可能的,並非杞人憂天。舉幾個明顯的例子來說,第一,原能會宣傳說我國的輻射防護標準符合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的標準,但事實上這是1977年的舊標準。根據1990年ICRP的標準,一般民眾每年的暴露容許量是1個毫西弗,而1977年的容許量是5個毫西弗。台灣目前所採用的就是這種寬鬆的舊標準。第二,由於輻射廢料處理不當,原能會又掩蓋起來不讓民眾知道,以致產生1600戶的輻射鋼筋屋,約有萬名民眾受害。第三,核二廠出水口附近發生秘雕魚,台電一直堅稱是由於水溫所引起,但是水溫改善以後,不但秘雕魚沒有減少,其種類由兩種(豆仔魚和花身雞魚)增為四種(新增烏魚和虱目魚)。第四,台電所擬定的緊急應變計畫草率,並未真正考量爐心熔毀,以致核一和核二廠的演習從未邀請鄰近的台北市參加。而台大大氣系用六氟化硫(SF6)做追蹤劑從核二場施放,在4,8,16,24公里各設十站監測,發現2-6小時即可在台北測得此追蹤劑,表示若核一、二場發生大核災時,台北縣市將難倖免。 核廢料是台灣永續的污染,子孫的夢魘 根據90年代的醫學新知,低劑量輻射亦有可能損害人體健康,而且呈線性效應,到目前為止所知低到10-100毫西弗仍有癌症增加。核能電廠的壽命只有30年,現在的人享受核電30年,所產生的核廢料需要將來的子孫監控萬年以上(用過的核燃料中含鈽239的半衰期是24110年);以前核工專家以為可以將鈽從這些核廢料中提煉出來發展滋生型反應爐;經過二十年的實驗現在已知此事太危險,使得所有的先進國家除日本外均停止。日本亦因發生意外而面臨停止試驗之抉擇。根據9月29日普林斯頓大學的Feiveson分析,台灣所產之用過核燃料,最終處置勢必只有放在本地。以台灣多地震、颱風又近海邊,根本找不到任何可以存放核廢料的地方。目前低放射廢料放在未享用核能的蘭嶼是族群不平等;而未來由未享用核能的後代子孫來承擔全部核廢之監測及處理責任,也不合乎公平正義原則。因此,停建核四是台灣唯一可減少對子孫造孽之抉擇。同時亦鄭重呼籲,政府應修法將管制核能和推動核能的主管單位分開,使其事權單純化,如此,運轉中的核一、核二、核三廠才有可能較安全。 廢核四亦不會缺電 我國自1990年至1999年間,每年實際電力備用容量率皆低於13%;但同期間平均經濟成長率仍達6%以上,比1982年備用容量率為26.8%時之經濟成長率3.6%、1985年備用容量率為55.1%時的經濟成長率5.0%還高。在不建核四的情況下,到2005、2006與2007年,我國的電力備用容量率將分別為20.3%、18.8%與13.6%,皆高於1990年代的水準。因此,不建核四不會造成缺電。 1990年代政府獎勵汽電共生,吸引許多民間的石化、水泥,鋼鐵和造紙廠投資高能源效率的蒸汽和電力共生設備﹝即汽電共生﹞。1999年,民營汽電共生廠已經完成的裝置容量有361萬千瓦,比核四廠270萬千瓦還多,共計發電216億度,是台電發電量的14.9%。這是當年在規劃核四廠時完全未曾考慮到的,如今已足以替代核四還有餘。如果能將電業自由化,將使這些高效率能源技術更有發展空間。另一方面,自1995年初開放民間興建電廠後,也使民營發電廠相繼投入電力市場。目前在試運轉的長生電廠與部分運轉的麥寮電廠,裝置容量共270萬千瓦,就已相當於一座核四廠。 廢核四才會促使我國進入開發新能源科技之殿堂 將投資核四之成本,改向開發綠色新能源方是我們邁向綠色矽島的康莊大道。我們應首先提升現有發電廠的發電熱效率,擴大天然氣複循環發電,要求公私立之電廠發電熱效率均達到國際水準,並加速電業自由化,改善產業結構。除積極推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及地熱等再生能源以外,更當加速研發以氫為基礎最乾淨的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政府也應透過各種獎勵措施,鼓勵民間進行節約能源技術的研發,鼓勵各工業園區建立自己的區域供電系統,健全輸配電網路以強化工業園區的供電穩定性。 全世界大的石油公司均已注意到21世紀新能源革命的趨勢。例如美國ARCO石油公司總裁Bowlin先生在去年就提出當立即進行從以碳﹝化石﹞燃料作能源進入到以「氫」之能源之各種研發;英國石油公司﹝BP﹞公司在今年亦大幅廣告;他們將走向石油以外﹝Beyond Petroleum﹞。在這一波新能源革命中,「氫」及「太陽能」是各地皆有的資源,最適合知識型產業之發展,但是唯有全國人民共同努力,方能再這波新能源革命中及時趕上。 文章索引 寄給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