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家園台灣的明天會更好

作者:王榮德


自由時報2000年11月22日刊載高玉樹先生「核四不應停建」一文,有許多論點值得澄清。

首先,該文提到太陽能及風力發電均屬實驗階段,其實在先進國家,這種幾乎沒有什麼污染的再生性能源目前已經都在商業運轉。國內還停留在實驗補助階段,最主要是因為台電公司掌握電業專賣的優勢,執迷於蓋大型發電廠,電業未自由化,根本不讓小型高效率發電設備有生存的空間之故。過去這種政策,需要靠長距離的輸配電,只要有一條電線出問題就會發生大停電,供電不穩定,而且還要蓋許多備用電廠,極其浪費。如果能積極推動軟質能源政策,就是在各地方因地制宜蓋各種形式的小電廠、再形成區域性電力網,不但可以立即使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產能源,亦可全面提昇發電、輸電、配電與用電效率,還能提供許多就業機會。以電信自由化為例,國人應可了解配合電業自由化的軟質能源政策,將帶給消費者什麼樣的方便和好處。目前先進國家都已經卯足全力在發展此等新能源,我們如果能夠及時跟進,其電力及相關技術不但本國可以使用,還可輸出至亞洲其他國家,可以說商機無窮。如果一味浸沉於舊思維,未迎頭趕上新一波的能源革命,將使我國坐失商機。

其次,該文提到核電事故不算人類大災害,其實輻射線會致癌是醫界公認的事實,其誘導期往往需要3-10年以上,才顯現出來。蘇聯車諾比的核災,其外洩的輻射線遍及整個歐洲。以蘇聯本地來看,當地一位醫生Yuri Schcherb在1996年4月「科學的美國人」雜誌撰文指出,車諾堡事件波及地區超過35,000平方公里(注意,台灣全島的面積只有36,000平方公里),涵蓋X0個村鎮,受影響的居民有260萬人,其中包含兒童70萬人,這當中有167,000人被迫離開家鄉,鄰近30公里均不得居住。為了清除輻射污染,當局動用了400,000人,其中有 30,000人生病,5,000人無法繼續工作。該地區的甲狀腺癌在尚未發生車諾堡事件之前,1981-1985每年不到5人,事件發生之後每年約22人,到1995 年已增至43人,而小孩的甲狀腺癌已經有589 人,增加了10倍。據估計,因此事件罹患癌症的總人數將高達100,000人,而神經心理的疾病也將增加10-15倍。

第三,該文提到核電產生的鈽可以再使用,這是核能專家的期待,其用途可分三類:

  1. 作為滋生型反應爐的燃料。二十多年前,核能專家都抱此希望,但由於此反應爐實在太危險,1980年代末期先進國家如美、英、蘇、德、瑞典均已逐漸關閉試驗爐,連使用最多核能的法國也已經認為不可行,而在1998年關閉。目前全世界只剩日本還在作,但其再萃取的實驗研究亦曾發生意外事故。

  2. 鈽用過核燃料棒經過再處理製成摩克斯燃料棒(MOX),試圖做為新的鈾燃料棒。此等技術我國目前沒有,而即使能夠排除萬難獲得此技術,如果單純為了商業用途,其成本昂貴,雖可省15%燃料,其價格約為鈾燃料棒之6倍,一點也不划算;而再處理後之高放射廢料一樣難處置。

  3. 利用鈽來發展原子彈。由於大約5-6公斤就可製造一顆轟炸日本廣島的原子彈,而核電廠每百萬千瓦容量每年約可產生350-400公斤的鈽,我國如果真要發展原子彈的話,以目前核一、核二、核三共約500萬千瓦,運轉所產生的鈽已足可製造千顆以上的原子彈,可以說綽綽有餘了,不需再蓋核四,更何況我國並無意發展此等科技,國際情勢亦不允許。

美國能源部在冷戰時期曾經與核能電廠簽約,要回收含有鈽的用過燃料棒,冷戰一結束,能源部食言,目前許多用過的燃料棒找不到地方儲存及處理。該文所提到的先進國家有能力處置、我國打算作境外處置的核廢料,都還只是低放射廢料而已,含鈽的用過燃料棒無法再使用時只有變成高放射廢料,按今年9月29日普林斯頓大學的Feiveson博士來台公開演講時指出,未來只有永遠放在台灣,留給子孫去傷腦筋。鈽239的半衰期為2萬4千年,所以需要等數十萬年之後,對人體健康方能無害。

第四,該文提到先進國家並無全面關閉核能電廠的打算,核四這個重大建設開工之後突然廢止,在政治上是個罕見之衝動。作者或許不知,由於核電廠的安全性不能達到百分之百,在其他國家施工一半停止或甚至蓋好而不運轉的很多,美國就已經有47部機組如此。美國也有19部核電廠因為安全問題而提前除役的。核四要蓋成,根據南加州電力公司羅慕義的估計,估計大約需要3100億台幣,與德州大學的陳謨星估計每千瓦4000美元相近,未來除役拆廠時也需要同樣的經費。因此為了核四廠,總共至少約需投資6200億,絕非一般人所想的再花個1000億就可以解決。核四及早停工,比起繼續蓋下去或是蓋好之後覺醒而廢棄不用,可以減低更多不必要的浪費。

以上資料盡量提供出處以示負責,歡迎讀者指教。


文章索引    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