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易核不合理
作者:王荣德
新政府在考虑停建核四的时候,有学者提出「续建核四、关闭核一和核二厂」的建议。核四的兴建与否本来是一个专业与人生价值判断的问题,但是上述建议未仔细验证台电的数据,就提议用这种政治方式来解决,实在不合理。个人以研究核能相关问题20年的经验,尝试以专业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核能电厂均有运转年限的问题,一般来说,它的寿命是30年,好一点的可撑到40年;德国预定所有机组运转满32年就除役。根据台电核四计划分析资料,美国19部已停机及除役的核能机组,平均运转时间只有17年。核四兴建前后总共约需八年,等到民国95年它盖好的时候,核一和核二厂的四部机组已分别运转28、27、25、23年,本来就已经接近要除役了,而且已经有其他备用发电方式,哪里还有什么条件来谈和核四交换呢?台电为了让核能发电占总发电量一定的比例,准备用核四来接替核一和核二、核五来接替核三、核六来接替核四---。如此循环不已,很多人担心台湾至终将成典型的「核废岛」。 其次,多一个核电厂就增加许多环境上的破坏和损失。核一、核二、核三运转到目前已经产生16万多桶的废料,盖了核四继续运转,所产生的废料将持续增加。这还不包括留在核电厂原址的用过核燃料棒,亦即一般所称的高放射废料。每一个核电厂如果到达运转年限,要除役、将原址清理乾净,让土地可以再使用,那么就必须找到另外一个地方来存放用过核燃料棒及除役时所产生的核废料。以台湾目前的情况,地狭人稠,要找到存放这些核废料的地方非常困难,因此,核电厂原址均有可能成为永久性的「核能废墟」。多一个核四厂,就多一个核能废墟。偏偏核能电厂都盖在风景最幽美的地区;核四厂所在地三貂湾是生态的宝库,为了短短三十年的用电来永久破坏这样美丽的地方,实在不值得。更何况只要尽速推动绿色新能源政策,不盖核四根本也没有缺电的问题。 第三,有关经济问题,台电估计核四建厂经费为2082亿,原先提出预算的时候为1697亿,当时保证不会追加预算,但目前已经追加至2082亿。真正盖好,据美国电力专家罗慕义在「核四计划再评估」时估计,大约需要3100亿,与德州大学能源系统中心陈谟星教授估计每千瓦4000美元大约相似,可见台电其实是低估,以后还会不断追加。核电厂除役拆厂所需经费,据美国核电厂除役拆厂的经验,约等于建厂费用。如此,为了核四厂,总共至少需要投资6000亿。如此估计还不包括核一核二提前除役,每年至少460亿的损失(粗估核一、核二共四个机组324万千瓦,每年基载发电300天,每度平均约2元)。一般人以为只要再花个一千亿就可以盖好核四,这是太天真的想法,而且准备让三貂湾变成核能废墟。 第四,有关安全问题,台电经常宣传核四是新的机组比较安全,这是一种迷思。新的就比较安全吗?在医学上,我们通常不敢随便用新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病人作先锋当白老鼠。核能新的机组由于缺乏经验的累积,更难预测。更何况人为的疏忽难以控制,还有共同原因失效,如地震,也会导致核能灾变。核四厂的防震系数只有0.4g,无法抵挡芮氏规模七级以上的地震。不论采用什么机组,这些问题都不能回避。核能终究是一个危险的科技,从前由于不知其有多危险,陆续盖了许多核电厂,后来知道了,美国自1978年起就不再盖新的核电厂。台湾为什么要拣先进国家不要的这种核能科技呢?从前盖好的三座核电厂,除役时间到了就算了,增盖核四只有更增加风险而已。 第五,有关电力稳定的问题,核四机组所采用的ABWR 机组,在日本运转数年的经验发现,其跳机率为其他核电机组的2倍;只要一跳机,立即发生电力供应问题,供电反而不稳定。 从前以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电力每年一定得增加某个百分比,因此需要不断盖更多大电厂来因应;不但如此,还需要盖许多的备用电厂,以便当大电厂故障或跳机可以补上,在投资上,这是极端不经济的作法。如果全面改善产电、输电、配电及用电效率,则电力需求不一定会持续增加,甚至会减少。美国的经验就呈现此趋势。兴建核四不仅多出太多备用电力,又使供电不稳,实不划算。 比较好的方式是采取多元多样的能源途径及分散式小型高效率供电系统,形成整个地区的电力网,这可从电业真正自由化,让民间的汽电共生厂(共361万千瓦)并联供电做起。如此,人民就可不必倚赖长距离输电系统来供电,比较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停电,也可减少输配电之电力损失;在国防上也比较难被封锁。同时应该积极发展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燃料电池,此等绿色新能源政策(或称「软质能源路径」)正可达成安全、稳定、经济、乾净、公平之供电目标。 大公卫学院职业医学与工业卫生研究所教授、台大内科主治医师 文章索引 寄给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