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一种被误解的情绪

作者:梁望惠


「怎么啦?又跟老板闹别扭了?」一见文雄满脸难看地踏进家门,淑华立刻靠过去,关心地问。」

文雄还是不吭声。

「说来听听嘛!说出来心里会好过些。」善解人意的淑华替他挂好外套。

「真是不讲理,不是我份内的事老叫我做,还要东挑剔西挑剔的……」文雄终于透露出内心的不快。

「哦,后来呢?」
「我跟他大吵了一顿。」
「嗯。」
「我以为吵一吵,内心会好过些,没想到愈吵,火气愈大,早知道这样,当时应该先忍耐一下。」
「没关系,了不起换家公司干,老生闷气也不是办法!」淑华安慰道。

××× ××× ×××

「生气是用别人的过犯来惩罚自己。」

曾在国中教书一年,当时班上有些同学动辄生气数日,对同学如此,对老师亦然。我以上述格言勉励他们,听的人都不禁莞尔。这种从思想上著手,来控制「生气」这情绪的方法和卡罗所主张的不谋而合。

卡罗是纽约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社会心理学家,她在去年十一月今日心理学杂志介绍她的近作:「生气□一种被误解的情绪」。卡罗认为「发泄」并不如一般心理学家所主张的,能平息胸中的怒火。有时反倒火上加油,愈说愈气。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再思考」,例如,替对方设想:「他大概是太累了,脾气才会这么暴躁。」或是「他只是在对他自己喊叫,不是在对我叫骂。」

卡罗还认为生气是一种沟通的方式,要不要当场发泄出来,必须看生气的对象,以及你所要表达的是什么而定,不能单就个人的心理状况来看。对同辈或下属发脾气,或可摆平心中的怒气,如果对象是顶头上司,那可不一定了;又生气如果只是为表示心中之不平,发泄出来或许有点用处,若是希望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则尚需考虑。

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方法来处理生气这情绪。有的小孩生起气来就打人,有的喜欢大声吼叫,有的赖在地上不起来;还有的喜欢关在房里不肯出来。大人的表现也是形形色色:有的当面破口大骂,有的默默放在心上,有的却专找别人出气,还有的喜欢藉者日记来发泄。究竟应该怎么处理,才是最恰当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分成事前,当时以及事后三方面来看。箴言十二章十六节说「愚妄人的恼怒立时显露,通达人能忍辱藏羞。」我国古谚亦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可见生气当时,大大发泄,并非明智之举。一来没有解决问题,二来容易失去控制,愈陷愈深。

不过,把气闷在心里,也不是办法。事情过后当双方都稍微平静时就该找机会面对它、讨论讨论。

最理想的是事情尚未发生以前就先作预防,以免到时候措手不及。预防的方法有二,一是不执著,二是不累积心中的不快。执著的人,事情若无法照他所预期的进行,就很容易因挫折而生气,惟有存开阔的心胸来面对所发生的一切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它。其次,累积诸多小事之不快,一次发泄出来的人,常使周围的人感到莫名奇妙。如能逐件处理就不会因一点点芝麻小事而发好大的脾气。

文章索引    寄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