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

作者:梁望惠


在亲子沟通这件事上,我个人还是觉得应该由父母主动伸出手来,构到子女那边去。

「沟通」这名词已经成了现代生活的热门话题,不但在工作上需要跟老板、下属及同仁不断地沟通,就是在家庭里,夫妻、亲子之间也都需要沟通。有一度,大家很怕谈到「代沟」,好像多谈会拉长两代之间的距离,而增加亲子间的摩擦。其实,人与人之间有代沟的存在十分自然。而我认为亲子之间,有「沟」没关系,只要能「通」就好。这就是我们中文翻译巧妙之处,沟通不正是代表:「有沟没关系,只要能通就好」吗?但是我们必须先认清楚沟通的障碍是什么,才能保持畅通管道。

沟的存在

有一次,老二从学校回来,悠哉悠哉地在看报纸,一副不想做功课的样子。我这做妈妈的当然要负起「监督」的职责,连忙问道:「你今天的功课是什么?」没想到他竟得意洋洋地说:「我不知道。」又说:「我不必做功课。」言下之意,颇有自作聪明的味道。我心想,不得了,年纪这么小就这副吊儿郎当相,将来不知道要变成什么模样,于是狠狠的把他训了一顿,并叫他立刻打电话问同学功课是什么。孩子看我发脾气了,就乖乖地去打电话、写功课,一点也不敢怠慢。第二天清晨出门时,他忽然冒出这样的一句话:「都是你害我,没练习写作文。老师派我参加作文比赛,叫我不必做功课,要练习作文。」我的天!原来他说「不必做功课」是老师吩咐的,我却「以为」他自作聪明,把他骂了一顿。这就是沟通的第一个障碍,根据「以为」来反应。

——孩子不吃饭,我们以为他不合作,不领父母的情,其实他可只是不饿。
——孩子动作慢,我们说他磨菇,故意捣蛋,那里知道孩子的动作本来就比大人慢许多。
——孩子不说话,我们以为他同意了,他很有可能正在思索如何回答,或者正在默默抗议呢!
——孩子顶嘴,我们以为他目无尊长,其实他可能只是心情不好,想发泄一下。

同样的,孩子也会误会父母的意思,而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父母太忙,孩子以为「爸妈不爱我」,「他们都不关心我。」
——父母的责骂,孩子以为「爸妈讨厌我」。
——父母多关心弟弟一点,孩子以为「爸妈偏心」。
——父母意见不合,孩子以为「爸妈就要离婚了」。……

像这样,「以为」怎样,就立刻反应,到最后,连那起初引发我们反应的行为是什么都忘光了,带来的创伤却久久难以忘怀。为什么不在「立刻反应」之前先确定一下自己所「以为」的是否正确?如此,亲子双方都可省去不必要的误会和伤害,何乐而不为?

亲子之间还有一项特色,使沟通倍增困难,那就是父母殷殷的期望所造成的压力。

有位女孩告诉我,她爸妈从未要求他考上怎样的学校,但是她内心却非常明白父母的希望,她也一直朝那个目标努力。这是亲子之间相当微妙的一种关系:儿女多半愿意顺著父母的期望去做,即使父母未明白表示,却已内化在儿女心中。如果这个期望超过孩子的能力、性向所能负担,孩子就要不断地面临挫折感,永远无法取得父母的欢心。有一位在乡下开业的父亲对他儿子们说:「你们有不必回家继承父业的自由,但我也有失望的自由。」于是这些决定外出闯天下的孩子们,都背负著父亲的失望而去。有人说,亲情是切不断的,在这浓密的亲情背后,实在是暗藏了阻碍沟通的礁石。于是小至做功课、看电视,大至选科系、交朋友,无时无刻不会浮现出来,引发大大小小的摩擦。

面对这些沟通的障碍我们要如何处理呢?或许有人以为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只要顺其自然,有一天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就会明白做父母的苦心了。我不赞成这种看法。沟通是需要费点心思的,即使是自家人,也不例外。而且搭筑两代之间的桥梁,应该由父母这边做起。毕竟父母的经验比较丰富,在家里的权力也比较大,亲子沟通从父母这边做起,自然容易多了。

搭桥

做父母的,如果能够注意以下几点,和子女的沟通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

△认识孩子的改变:当我们遇见十多年不见的老友,最中听的一句话是:「你还是老样子,没改变。」是的,十多年对父母来说,改变不大,因为我们成长的速度已经缓慢下来;但是对孩子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只要几个月不见,朋友就会说:「哇,又长高了!」孩子不但外表在变,内心也在改变,所以父母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接纳孩子的特性:父母都很清楚,没有两个孩子长得完全一样或是个性相同,但是我们却常忘记孩子有他特殊的地方,而希望老大像老二一样随和,老二像老大一样聪明。只有当我们真正接纳孩子的特性,不拿他跟任何人相比时,我们跟孩子的沟通才能顺遂。

△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来跟孩子交往:孩子的行为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我们如果认定孩子的行为意思是怎样,然后根据这样的「认定」一成不变来作反应,就很容易变成一个主观的、难以沟通的父母。相反的,如果能把自己的认定看成仅仅是一种假设,再从孩子身上小心求证我们的认定正确与否;当假设错误时愿意修正,这样自然可以减少对孩子行为错误的解释;而我们也就是有弹性、容易相处的父母了。

△处理自己的情绪:情绪人人皆有,处理的方式各人不一样。孩子在身边,最容易成为我们的出气筒。做父母的要学会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再来面对孩子。情绪当头,绝对不是一个沟通的好时刻,等心平气和再沟通,比较妥当。

△放手让孩子去:俗云「儿孙自有而孙福」,做父母的要学习像放风筝一样,放手让孩子去闯。孩子跌倒了自会爬起来,这一条路走不通,自会换另外一条。以这样开阔的心胸来面对孩子,即使对孩子有期望,也不至于形成沈重的负荷。%0
文章索引    寄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