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你的第二扇心门:一气之下……

作者:isa


「怎么啦?又是一脸不高兴的样子。」
「……」正龙不想回苔。他已经习惯用沈默来面对一切。
「我知道了,一定又是老板对你有一堆不合理的要求。」
正龙露出一副无可奈何的苦笑。
「拒绝不就得了?」
「事情那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怎么?你不敢说?我代你说去!看他下次还敢不敢欺负你!」
「慢点,你这下子去是会闯祸的。」
「谁叫他不讲理?我非要替你讨回公道不可!」
「我的好宝贝,冷静点。人家是老板耶。」
「老板有什么了不起?骗谁没当过?」

每个人都生气过,但生气时各人反应不同。正龙和他妻子显然是不同类型的人。一个委曲自己,处处为别人著想,即使生气了也很少发作。另外一个则心直口快,有话就说。我曾仔细观察身边好友,一对一对的夫妻,发现他们多半是一个属这一类,另一个就属那一类。我称他们为绝配,互补得恰到好处。

你属于那一类型呢?生气时你的反应比较倾向那一种?会不会一气之下,立刻发作?或是稍缓再看看?或根本不动声色,甚至完全压抑下来?

要知道,反应不同,带来的结果也不一样,而这结果又可从对自己、对别人、对事情这三方面来看。

  1. 直接而强烈表达内心不快的人,他自己感到最痛快了,通常他心里的不快会因发泄一扫而空。不过这个「不快」却转而落到别人身上。别人对他可能退让几分,或不敢说出内心的话,以免引起火爆场面。有时侯一个人在这样强烈的发泄过后会感到懊悔,懊悔自己失去控制,伤害到别人。很多做父母的在处罚孩子过后感到歉疚。并非觉得自己错怪孩子,而是责怪自己反应太过激烈。

  2. 稍缓表达不快的人,比较容易就事论事,因为时间会让一个人冷静下来。不过脱离原来的情境再来谈,有时会丧失真实感,甚至对方早已忘了事情原委。

  3. 不动声色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是最容易相处了,因为他不会给别人难堪。但是一味地压抑自己,有可能会造成身体或心理之不适,而且人的容忍都有限度,累积到一个程度也会爆发,那时在场的人可能会感到莫名其妙,为何一点小事就带来如此激烈的反应。其实他是针对累积的许多事情来反应,而非就单一事件。曾经有位做妈妈的告诉我,她有一天可能会独自一人远走高飞。她先生并不知道她有这种想法,他们的感情目前看起来也没什么大问题,只是她处处让著他就是了。养育孩子的辛劳使她梦想著,有一天,她要真正为自己做点什么。她会不会真的一走了之?那要看她如何舒解心中点滴之不满。如果你刚才觉得很不容易把自己归类,这是很自然的事。一个人生气时的反应,还要视「场合」与「对象」而定。有些场合可以发泄,有些场合则有所顾忌。即使三岁小孩也懂得分辨何时他可耍赖,何时他必须收敛。不过在这一切因素当中,最重要的还是「对象」,亦即你和所生气的对象关系如何。

我是一个很少发脾气的人,认识我的人都觉得我十分可亲。但有了孩子以后,我发觉自己很容易对孩子生气。一方面孩子实在很磨人,另一方面是因孩子不会反弹。说来也真惭愧,好像孩子还小,可以欺负似的。但视对象而决定生气时是否发作,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项不可否认的事实。

还有一种情形,虽非理想,却相当普遍,那就是转移,将对某人的气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发。最明显的例子是对老板的气,回家向妻儿发泄。你会不会采用转移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生气的情绪呢?你曾否注意到,在哪些人面前你最容易表达自己的不悦?在哪些人面前你最不敢表达?为何会有这种差别?你跟他们的「关系」分别如何?

在那些人面前 他与你之关系 你在乎的是什么
你最敢表达不悦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你不敢表达不悦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俗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但是忍下来以后,有可能弄得自己身心不舒服,也有可能累积,或转移。这都不是我们所乐意见到的。以表达自己心声而言,发泄出来比较好;而以表达强度来说,则需稍微忍住,以免反应过度激烈。此外,尚需要注意时机,以求事情澈底解决,不带来反效果。

生气,虽然是一种不愉快的感受,它却能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同一件事情,会令你感到生气的,换了别人可能会觉得无所谓。它代表的意义是「你在乎它」。还记得你最近一次生气时的情形吗?什么事情最容易令你生气?你在乎的到底是什么?仔细分析一下,不但你可以更加了解自己,也能帮助别人更加了解你。下一回当你生气时,别忘了,握住时机,适当表达自己,并控制强度。如此不累积,不转移,不但自己心理健康,别人也能接受,事情又能解决,岂不皆大欢喜?

(梁望惠,本文发表于协力车—基督徒家庭杂志第四卷第八期 1989年5月)
文章索引    寄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