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你的第一扇心门:期望知多少?
作者:isa
「呜——呜——他说他不喜欢我……」文如一路唏哩哗啦地哭回来。 看她那副模样,简直就像天要塌下来一样。 「你是想每个人都应该喜欢你吗?」被姊姊这样一问,文如愣住了。「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可能,有人不喜欢你不是挺自然的事吗?你怎会如此激烈地反应,好像它不应该发生一样呢?」 「可是我就是在乎他嘛!」文如不服气地回答,毕竟她并不是对每个人都这样。 「哦,你是期望你所在乎的人要喜欢你!」 「对呀!」 「可是事情不一定照你所期望的发生。」 事情不一定照你所期望的发生…… 「期望」这玩意儿,真教人不知如何看待它是好。有了它,落空时,烦恼一大堆;没有它,生活变得索然无味。 很多做太太的.希望先生温柔体贴,会帮忙做家事,陪她散步聊天。奈何先生本性既非如此,加上事业一忙,很难尽如妻意。很多做父母的,期望小孩乖巧聪明,将来考上大学,出人头地;每次考试不但要问得几分,还要知道排名第几。无奈孩子资质有限,表现总难令父母满意。 很多做婆婆的,希望媳妇在家相夫教子,侍奉公婆。无奈时代不同,媳妇的家庭背景更是殊异,媳妇的言行举止总和她老人家期待的不同。 很多刚出社会的人,对社会种种现象看不顺眼,为什么社会总是这样现实,这样磨人。他不晓得社会本来就是这样。 每个人对自己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期许,有些很容易达成,有些却是一辈子努力也达不到。小时候我们都玩过投环游戏,把那根突出的棍子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大家来投圈圈,投中最多的就获胜。那时候目标要放多远是公定的,除了年纪较小的可以站前面一点外,为了公平起见,大家都站在同一条线上。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都希望跟别人有相同的表现,甚至比别人强一点。这种期许带来的是挫折居多,因为强中自有强中手,而且胜的喜悦通常多半会被「可能会输」的恐惧淹没。到后来我们根本就忘记,老天赋予各人的才干原本就是不一样。 有的人虽然不跟别人比,但是他的目标却是「完美无瑕疵」。尽管别人称赞他认真负责,勤奋努力,他对自己还是不满意。原来他心目中有个无形的,至高的标准在驱策他,促使他马不停蹄地工作。你知道你心中的期望是什么吗?对你自己,对你最亲近的人,还有对外界,你有那些期望呢?请你写下来。 对自己: 对你最亲的人: 对外界: 你知道这些期望是怎么来吗?你知道它是可以更改,可以调整的吗?记得我在初中时,过得很不快活,虽然成绩名列前茅,成为全校知名人物,可是烦恼却是一箩筐。很多同学羡慕我,却少有人了解我。当我说「考得不理想」时,没有人相信我。原来我的「不理想」已经超过了他们的「理想」,原来第一学期不小心得到的第一名,建立了此后我对自己的期许——保持第一名。这个烦恼一直到高中换了学校,改变了对自己的期望以后才消失。 期望是可以调整的,但是你必须先说得出来,才容易掌握它。所以如果你在前面留了空白,请回头再仔细想一想,究竟你对自己、对别人、对外界的期待是什么。如果一时想不出来,不妨描述一下最近令你感到失望、挫折的事情,从而检视隐藏在背后的期许。 如果让你自己设定投环游戏的距离,你会选择站多远的地方?有的人宁可站得很近,每投必中;有的人站得很远,投中率几乎等于零。大部份的人处于中间。你是属于那一类型的人呢?通常你的表现约达到你期望的百分之多少?你对此感到满意吗? 如果你一直处在挫折状态,可能需要重新调整对自己、对别人的期许,把目标物移近一点。有人以为这是降低标准,不屑为之。不错,再努力一点,或许表现可以更好。但如果期待过高,望而怯步,不想努力,还不如现实点,把标准订得合理些,这样反而更能激励一个人上进。何况等到目标达成再来逐步提高标准,还不迟呀!最理想的「标准」,亦即能够刺激一个人努力,又不失其挑战性的,其达成率约在40%到60%之间。 检视你的期望,并做适当的调整。你就能同时享受生活的乐趣而又不至于失望大大。 (梁望惠,本文发表于协力车—基督徒家庭杂志第四卷第七期 1989年3月) 文章索引 寄给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