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最好的
作者:isa
明德停止学琴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虽然明德对小提琴有一份说不出来的好感,但是要他每天在做完繁重功课之后,拖著疲惫的身心再拉半小时的小提琴,他是怎么也提不起劲来。现在,啊哈!终于不必再天天练琴了! 明德的妈妈也乐得放下一个重担。要督促明德天天练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常常是连哄带骗,再加上威迫利诱。有时候使出了浑身解数,还不见奏效。想想,花了那么多钱请老师来教,不认真练习怎好交代?如今不需要为了练琴的事再跟明德闹别扭,她觉得如释重负般地轻松。 明德的爸爸一开始就不大赞成他学小提琴,现在不必再听到妈妈的抱怨和告状,实在是一大好消息。 邻居们呢?省掉定时播放的「杀鸡声」,耳根清静多了。 惟一让明德妈妈不放心的是老师。老师会不会以为我们在嫌弃他呢?没想到那天和老师商量,老师也赞成暂停。原来明德那拖拖拉拉的样子,对老师也是一种负担。就这样,明德停止学琴了。 「什么?明德不拉小提琴了?那不是太可惜了?」 「唉呀!你这样岂不是前功尽弃?」 「那个小孩子学琴是自动自发的?还不是要大人半催半哄……」 「你不怕埋没了一个音乐天才吗?」 不管怎样,明德的妈妈已经下定决心,究竟为了花钱心疼的缘故,催促明德学琴,而把他的兴趣给逼走,是一件划不来的事。 「给孩子最好的?!」这是天下父母心。到底什么是最好的?市面上出现的儿童音乐班、美术班、写作班、电脑班、舞蹈班、英语班……实在令人眼花撩乱。做父母的生怕剥夺孩子的学习机会,总是尽量让孩子参加,甚至把老师请到家里来个别指导。这一切无非是希望孩子在富刺激、多变化的环境下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或者将来也能小有成就。 这些儿童班的长期效果如何,没有追踪研究很难断言。但是休逊在十六年前做的一项关于幼稚教育的长期效果的研究,却颇值得参考。究竟提前教学对孩子有没有益处?休逊调查了十二个国家中,上过幼稚园和未上过幼稚园的,日后上学时的表现。他发现二者在学业成绩上并无显著差异,而在学习态度方面,上过幼稚园的反而比未上过的差。当时幼稚教育尚未普遍,而且多半偏重智能的教导,忽略了孩子动机、情绪和人格发展,无形中窄化了孩子的生活经验,所以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今天幼稚教育已不算是「提前教学」,并且从事幼教工作者已经做了适当的调整,能够兼顾孩子各方面的需要和发展,然而父母亲也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不是给孩子参加愈多的活动,孩子就愈快乐;也不是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自己的孩子也得学。究竟孩子的时间有限,力量有限,兴趣也不一样呀!有的孩子兴趣比较广泛,有的孩子在某方面特别显出优异的天赋,还有的平平凡凡,脚踏实地。 「给孩子最好的」,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看他最需要的是什么,他的能力如何,兴趣如何,并兼顾孩子的动机和情绪,随时做适当的调整,才不致产生偏差。 基督徒的父母更不能忘记耶稣对马大说过,那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那上好的福份就是亲近主(路加福音十章四十至四十二节)。如果我们把世上所有一切的美物都给了孩子,却没有把他们带到主前,或是我们在安排节目的时候,老是把上帝的事情放在最后面,恐怕孩子会「赚得了全世界,却失去了生命」呢!(马可福音八章卅六节)。 (梁望惠,本文发表于基督教论坛 1983年4月10日 彩虹集) 文章索引 寄给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