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一種被誤解的情緒
作者:梁望惠
「怎麼啦?又跟老闆鬧彆扭了?」一見文雄滿臉難看地踏進家門,淑華立刻靠過去,關心地問。」 文雄還是不吭聲。 「說來聽聽嘛!說出來心裡會好過些。」善解人意的淑華替他掛好外套。 「真是不講理,不是我份內的事老叫我做,還要東挑剔西挑剔的……」文雄終於透露出內心的不快。 「哦,後來呢?」 「我跟他大吵了一頓。」 「嗯。」 「我以為吵一吵,內心會好過些,沒想到愈吵,火氣愈大,早知道這樣,當時應該先忍耐一下。」 「沒關係,了不起換家公司幹,老生悶氣也不是辦法!」淑華安慰道。 ××× ××× ××× 「生氣是用別人的過犯來懲罰自己。」 曾在國中教書一年,當時班上有些同學動輒生氣數日,對同學如此,對老師亦然。我以上述格言勉勵他們,聽的人都不禁莞爾。這種從思想上著手,來控制「生氣」這情緒的方法和卡羅所主張的不謀而合。 卡羅是紐約社會科學研究院的社會心理學家,她在去年十一月今日心理學雜誌介紹她的近作:「生氣—一種被誤解的情緒」。卡羅認為「發洩」並不如一般心理學家所主張的,能平息胸中的怒火。有時反倒火上加油,愈說愈氣。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再思考」,例如,替對方設想:「他大概是太累了,脾氣才會這麼暴躁。」或是「他只是在對他自己喊叫,不是在對我叫罵。」 卡羅還認為生氣是一種溝通的方式,要不要當場發洩出來,必須看生氣的對象,以及你所要表達的是什麼而定,不能單就個人的心理狀況來看。對同輩或下屬發脾氣,或可擺平心中的怒氣,如果對象是頂頭上司,那可不一定了;又生氣如果只是為表示心中之不平,發洩出來或許有點用處,若是希望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則尚需考慮。 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方法來處理生氣這情緒。有的小孩生起氣來就打人,有的喜歡大聲吼叫,有的賴在地上不起來;還有的喜歡關在房裡不肯出來。大人的表現也是形形色色:有的當面破口大罵,有的默默放在心上,有的卻專找別人出氣,還有的喜歡藉者日記來發洩。究竟應該怎麼處理,才是最恰當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分成事前,當時以及事後三方面來看。箴言十二章十六節說「愚妄人的惱怒立時顯露,通達人能忍辱藏羞。」我國古諺亦云:「小不忍則亂大謀。」可見生氣當時,大大發洩,並非明智之舉。一來沒有解決問題,二來容易失去控制,愈陷愈深。 不過,把氣悶在心裡,也不是辦法。事情過後當雙方都稍微平靜時就該找機會面對它、討論討論。 最理想的是事情尚未發生以前就先作預防,以免到時候措手不及。預防的方法有二,一是不執著,二是不累積心中的不快。執著的人,事情若無法照他所預期的進行,就很容易因挫折而生氣,惟有存開闊的心胸來面對所發生的一切才能心平氣和地接受它。其次,累積諸多小事之不快,一次發洩出來的人,常使周圍的人感到莫名奇妙。如能逐件處理就不會因一點點芝麻小事而發好大的脾氣。 文章索引 寄給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