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列王與先知總論
▲本課目的:概要介紹希伯來王國分裂成南北國之後諸王與先知以及被擄歸回的情形。
▲具體目標:上完本課以後,學生應該能夠:
1.說出先知的信息至少一項。
2.說出本身的一項認同與歸屬。
▲本課金句:箴言 14:34
和合本:
公義使邦國高舉;罪惡是人民的羞辱。
現代中文譯本:
正義使國家強盛;罪惡是民族之恥。
台語白話字:
Kong-gi ho pang-kok seng-koai;Ki-u choe ok e peh-si siu leng-jiok.
台語漢字:
公義互邦國升高;見有罪惡的百姓受凌辱。
▲課前預備:借幻燈機、銀幕和慕迪聖經學院所出版的幻燈片「希伯來王國的沒落」。幻燈片和中文解說的錄音帶,可向長老會總會教育中心、各大神學院圖書館洽借,或向總會教育中心洽購。
▲本課大綱:一、本季課程簡介
二、希伯來王國的沒落(幻燈)
三、先知的信息:管教與應許
四、希伯來與以色列
▲討論與分享(可擇題討論):
1.一個人在得到權勢之後,常會因為害怕失去而用種種方法來鞏固自己既得的地位,你對這件事的看法如何?(參看但4:32、37)
2.在你人生的經驗中,是否曾經走到像以色列亡國那樣走投無路的地步?你是否也經驗到上帝奇妙的帶領與保守?
3.以色列王在犯錯時有先知來指正,你是否有朋友願意對你提出忠言?你有納諫的雅量嗎?如果主內長輩犯錯,你願意對他提出忠言嗎?
4.當你讀聖經的時候,你曾否感覺到上帝藉著聖經的話在警告或是管教你?你可以同時感受到上帝的愛與應許而得安慰嗎?
5.現今還有先知嗎?當有人以先知的姿態出現時,我們要如何分辨他的信息是否出於上帝?
6.你對自身的認同如何?你對自己身為一個基督徒,感覺如何?你對教會有歸屬感嗎?依種族,你會說你是什麼人?依國家呢?三代以來生長在台灣的人,由於統治者的不同,認同都不同。你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基督徒之間在這方面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又要如何彼此對待?
▲課程內容
一、本季課程簡介
在第一季律法書時,我們研讀了聖經的前五本書,從創世記到申命記。以色列百姓在摩西的帶領之下,開始有自己的敬拜與生活方式。第二季王國的建立,我們看到上帝興起許多領袖,一步一步地帶領以色列。先是藉約書亞的手賞賜給他們迦南地,然後又興起士師來幫助他們抵禦外侮;最後藉先知撒母耳的手膏立掃羅、大衛作王。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更是在上帝的祝福之下,將以色列帶到最富強的地步。
這一季我們將研讀所羅門王以後諸王與當代先知的信息。在所羅門王之後,以色列分裂成南北兩個國家。北國稱為以色列,歷經 9 個王朝,19 個君王,共經過 209年,最後亡於亞述。南國稱為猶大,共經過 345 年,20 個君王,都屬於大衛家一個王朝。南國最後亡於巴比倫。這段歷史,聖經裡的列王紀上下、歷代志上下都有評論。這可以說是希伯來王國的沒落期。
這一季我們要用兩課來介紹北國諸王與先知、用四課來介紹南國諸王與先知。接下來的四課分別介紹歷代志、以斯拉、尼希米、以斯帖。聖經裡有關希伯來的歷史,在此可以說告一段落。此外,我們要用一課特別介紹真假先知,這是許多人感到相當困惑的問題。加上本課的總論和最後一課的複習,這就構成本季的十三課。
上帝的選民以色列所建立的王國,其興起與沒落有許多地方值得今日的基督徒深思。在每一課我們都列出與現今基督徒生活相關的問題供思考與討論,雖然不一定有標準解答,卻能刺激我們思考,並且把聖經和我們的距離拉近一些。
本季課程相關經文從列王紀上 11 章到以斯帖記,共有 135 章,平均每週要讀 14 章的聖經。一邊讀聖經,再參照課程所列的問題和弟兄姊妹討論、分享,相信你會有豐收的一季。
二、希伯來王國的沒落(幻燈)
先看幻燈片「希伯來王國的沒落」,放映時間總共約需 26 分鐘,幻燈解說請看附錄一。
對剛才所看的這一段以色列的歷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從以色列人的經驗中,你覺得我們可以學到什麼?(這次幻燈片的時間稍長,底下這段是為了萬一沒借到幻燈片而預備的,如果已放映幻燈片,這段就可省略。)
希伯來王國在所羅門的全盛時期之後,很快地分裂成南北兩國。北國稱為以色列,首都先是在示劍,後來遷到得撒,到暗利王朝遷到撒瑪利亞之後,就一直以撒瑪利亞為都。在聖經的評價中北國沒有一個好王,因為他們都追隨第一個國王耶羅波安去拜「但」和「伯特利」的金牛犢。耶羅波安害怕百姓如果還到耶路撒冷敬拜耶和華,就會影響到他的王位,所以就近製造金牛犢吩咐以色列百姓來拜。日後這就成為北國百姓與君王拜偶像的陷阱。
一個人在得到權勢之後,常會因為害怕失去而用種種方法來鞏固自己既得的地位,你對這件事的看法如何?耶羅波安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警惕。其實真正使人高升或降卑的是上帝(但4:32、37),因此倚靠上帝、謙卑行公義,才是身居高位者最重要的。
北國拜偶像風氣之盛,上帝興起許多先知來責備他們,希望他們悔改,他們卻沒有聽從。有些先知像以利亞、以利沙,沒有留下著作、卻留下許多事蹟;有些先知像阿摩司、何西阿就有留下著作。先知的警告以色列人沒有聽從,最後上帝興起亞述帝國來懲罰以色列,亞述王撒縵以色和撒耳根先後攻打以色列,公元前 722 年以色列被亞述所滅,百姓被放逐到遠方。亞述王又將其他國家的人移民到撒瑪利亞,這些人和當地的以色列人通婚,形成日後的撒瑪利亞人。猶太人沒辦法接納撒瑪利亞人,到耶穌時代他們還沒有來往。
上帝曾經應許大衛他的子孫要永遠作王,當耶羅波安率領百姓另立北國時,尚有猶大及便雅憫兩個支派仍歸大衛的孫子羅波安管轄,稱為猶大,又稱南國。南國的國王叫「羅波安」,北國的國王叫「耶羅波安」,不可混淆。南國的首都一直都在耶路撒冷。南國的君王有的敬拜耶和華,有的卻帶領百姓拜偶像。當以色列與亞述奮戰時,敬畏上帝的希西家王在先知以賽亞的鼓勵之下,倚靠上帝度過危機。因此,北國被滅之後,南國還繼續維持了一百多年。可惜的是,在希西家之後,除了約西亞王統治的那一段短暫期間,南國君王都與北國一樣,陷入偶像崇拜的陷阱而不能自拔。上帝興起先知耶利米諄諄告誡、勸勉,卻無法挽回百姓和君王的心。南國在公元前 586年被新興的巴比倫帝國所滅。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南國的王公貴族擄到巴比倫,一直到波斯帝國興起,古列作王時才允許以色列百姓歸回自己的鄉土。
南國也有許多先知,早期的先知沒有留下著作,後期有留下著作的有以賽亞、彌迦、西番雅、哈巴谷、耶利米等,還有被擄時期的以西結,被擄歸回後的哈該、撒迦利亞、瑪拉基。在黑暗的時期,上帝興起先知,為百姓帶來一些安慰與盼望。雖然猶大至終也免不了滅國的命運,上帝卻藉先知耶利米宣佈在七十年後即將歸回的應許。
南國、北國的事蹟,聖經裡的列王紀上下都有記載與評論,歷代志用另一角度把南國諸王再描述一遍,特別著重聖殿敬拜等事務。舊約最後三卷有關歷史記載的書,以斯拉、尼希米描述百姓被擄到巴比倫與歸回耶路撒冷的經過,以斯帖則記載留在巴比倫的猶太人所面臨的挑戰。至此,希伯來王國告一段落。
表面上看來,以色列好像全滅亡了,但是經過亡國的洗禮,他們從此卻更加堅定敬拜耶和華上帝的心意。他們開始著手整理留下來的經典,詳細研讀、盡心遵行,因而形成日後的猶太教。我們現今手邊有的舊約聖經都是他們小心保存下來的。從此猶太人散佈世界各地,沒有自己的國家,一直到公元1947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色列才再度復國。
在你人生的經驗中,是否曾經走到像以色列亡國那樣走投無路的地步?你是否也經驗到上帝奇妙的帶領與保守?
三、先知的信息:管教與應許
希伯來的王國時代出現許多先知,他們經常對百姓和君王錯誤的行為提出指責;特別是拜偶像,先知不斷地提出警告,並宣告審判和刑罰的來臨。以色列人不聽勸誡,最後終於滅亡。
不過在指責的同時,先知的信息裡也充滿了應許。上帝仍然愛以色列人,等候他們悔改。即使他們不悔改而遭受滅亡,上帝還是沒有離棄他們;滅亡只是上帝的管教,目的還是要他們歸向上帝。上帝管教以色列百姓的目的並不是要離棄祂的百姓,而是要以色列人行在正路上。因此,先知的信息雖然宣佈災禍,卻也充滿許多鼓勵與應許。這種審判中的應許,實在是以色列人在受苦中的盼望。
王國時期的先知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有留下著作,稱為著述的先知,比較後期的先知多屬此類。在第五季先知書時,我們會詳細研讀他們的信息。另一類稱為行動的先知,由別人記載他們的言行;他們多出現在王國的早期。這一季我們將配合列王挑選一些先知來研讀。不論是著述的先知或行動的先知,他們所代表的是君王以外的另一股勢力,他們不斷地呼籲百姓與君王要歸向上帝,實在是以色列宗教的一股清流。
以色列王在犯錯時有先知來指正,你是否有朋友願意對你提出忠言?你有納諫的雅量嗎?如果主內長輩犯錯,你願意對他提出忠言嗎?又當你讀聖經的時候,曾否感覺到上帝藉著聖經的話在警告或是管教你?你可以同時感受到上帝的愛與應許而得安慰嗎?
比較令現代的基督徒關心的是,現今還有先知嗎?當有人以先知的姿態出現時,我們要如何分辨他的信息是否出於上帝?真假先知這個議題在第十二課我們還會詳細討論,這裡只要謹記,先知最主要是在傳達上帝的話語,呼籲人歸向上帝;而在宣佈審判當中應該同時有應許。任何先知的話語不能違背聖經的教導。對照聖經,特別是全本聖經的信息,並且和其他弟兄姊妹交換從上帝來的領受,或可避免謬誤。
四、希伯來與以色列
我們談過希伯來王國的興起與沒落,究竟「希伯來人」與「以色列人」有什麼樣的關係?猶太人呢?還有猶大呢?
在舊約中,經常用到希伯來字眼的主要有三個地方(註 1):
1.約瑟下埃及和百姓出埃及的故事(創 39 章至出 10 章)
約瑟被稱為希伯來人(創 39:14、41:12),他在法老的司酒長面前說他來自希伯來地(創 40:15),他的兄長們來到埃及地時也被稱為希伯來人,明顯的和埃及人有分別(創 43:32)。
約瑟死後,希伯來人被埃及人虐待(出 1:13-22),嬰孩摩西被法老女兒救起時,被稱為希伯來人(出 2:6-7),摩西也曾憑血氣拯救自己所屬的希伯來人,並希望作他們的仲裁人(出 2:11-15)。耶和華上帝被稱為希伯來人的上帝(出 3:18、5:3、7:16、9:13、10:3)。
2.希伯來人作奴僕時之規定
希伯來人作奴僕在摩西律法中規定只能作六年,第七年要得自由(出 21:2、申 15:12)。利未記 25:39-43 則說因為他是你的弟兄,同是上帝的僕人。
3.在撒母耳與掃羅時期和非利士人打仗時
撒母耳與掃羅時期,以色列最大的外患是非利士人,非利士人一直都稱以色列人為希伯來人(撒上 4:6、4:9、14:11、 29:3)。有人曾經把撒母耳記上 13:3、13:7、14:21 所稱的希伯來人視為外籍傭兵,克萊(M.G.Kline)並不贊成這種看法(註2)。他認為舊約裡的希伯來人指的是種族名稱。
考其淵源,亞伯拉罕首先被稱為希伯來人(創 14:13)。亞伯拉罕的祖先希伯是挪亞的兒子閃的後代(創 10:21、11:10- 26)。
「以色列」是上帝為雅各取的新名字(創 32:27-32),創世記 47:27 首次用「以色列人」。出埃及記 1:8-22、5:1-3暗示「以色列人」和「希伯來人」可以互換使用,出埃及記接著慢慢地多用「以色列人」,而不用「希伯來人」(出 2:23、3:14-15、6:1-14 等等) 。
至於「猶太人」,這名詞是指被擄歸回之後,在以斯拉的領導之下,願意遵守上帝律法的人的通稱;它已經不是一個種族名稱,而是一個宗教名稱。「猶太人」這名詞不可與分裂後的南國「猶大」相混淆。「猶大」原為雅各的兒子,後來成為以色列的一個支派。大衛王就是出身猶大支派,因此當北國分裂出去時,猶大支派還是支持大衛後裔作王。這個國家就稱為南國猶大。因此,「猶大」可以是人名,也可以是支
派名稱,又是國家名稱,使用時要注意。
在新約,「希伯來人」有兩種用法,一指未被希臘化的猶太人(徒 6:1),另一種用法則泛指與外邦人相對的以色列人(林後 11:22、腓 3:5) 。
這樣看來,「希伯來人」在聖經中是一個種族名稱,和「以色列人」通用。「猶太人」則屬宗教名稱,是被擄歸回以後形成的宗教。「猶大」是人名、支派名、國名。
你對自身的認同如何?你對自己身為一個基督徒,感覺如何?你對教會有歸屬感嗎?依種族,你會說你是什麼人?依國家呢?三代以來生長在台灣的人,由於統治者的不同,認同都不同。你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基督徒之間在這方面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又要如何彼此對待?
▲附註:
1.M. G. Kline, "Hebrews", A_;The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A_;, vol II (Wheaton: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1980), pp.626-627.
2.同註 1, p.626.
▲背金句:箴言 14:34
▲作業:1.請閱讀列王紀上 11-22 章,列王紀下 1-2 章。
2.請預習第二課。